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多个官媒账号在评论区一起发声, 雷军顶得住这波负面舆论吗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33:58 浏览:37375

一、媒体声讨全景:从技术质疑到品牌信任崩塌

自2025年5月初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功能争议爆发以来,超过20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,形成了一场针对小米汽车与雷军的舆论风暴。

这场声讨的核心矛盾集中在“4.2万元选装件的功能虚标”与“品牌宣传真实性”上,而媒体的立场则呈现出明显的分化。

1. 权威财经媒体:聚焦法律风险与消费者权益

红星资本局、东方财富网等媒体通过车主访谈、律师解读,直指小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。例如,车主刘先生提供的拆解证据显示,碳纤维机盖内部未形成有效风道,与雷军直播中强调的“内部结构改动”形成鲜明对比。

界面新闻援引法律专家观点称,若法院认定虚假宣传成立,车主可主张“退一赔三”,最高需赔偿单个车主12.6万元。此类报道以事实举证为主,旨在推动企业正视问题,具有明确的监督属性。

2. 行业垂直媒体:剖析技术逻辑与行业影响

汽车之家从工程角度分析,指出电动车散热需求低于燃油车,质疑碳纤维开孔设计的必要性,并批评小米将“实验室极端数据”(如250km/h时速下的下压力)作为日常使用卖点的误导性。

凤凰网汽车则揭露小米供应链短板,指出碳纤维部件的热压罐工艺生产效率低下,导致交付延迟与用户体验落差,认为这是“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汽车工业的冲突”

部分自媒体如大风号、优价网通过标题党手法(如《雷军注定永无宁日?》)渲染危机,甚至翻出3月的小米SU7车祸事件,将“碳纤维门”与“安全问题”强行关联,刻意制造恐慌情绪。

视频平台博主发布的“纸巾测试”“烟雾可视化”等内容,虽客观上揭露功能缺陷,但部分视频通过戏剧化剪辑强化冲突,评论区出现“米粉智商税”“雷军诈骗”等极端言论,明显带有煽动性质。

二、建设性批评VS恶意攻击:动机与边界的博弈

1. 建设性声讨:倒逼行业规范与透明化

技术打假派:如汽车工程师王先生指出,功能性风道需与散热系统闭环并经风洞验证,而小米设计仅停留在“造型复刻”,此类专业分析推动公众理性认知技术真相。

法律倡导派:律师强调《广告法》第二十八条中“关键信息误导”的认定标准,呼吁车企明确区分“性能参数”与“情感营销”,此类声音实质是为行业建立更清晰的宣传规范。

2. 恶意攻击:流量狂欢与品牌污名化

断章取义型:部分报道刻意忽略小米“部分气流导出”的技术说明,仅以“装饰件”定性,甚至将雷军“创业最艰难时期”的感慨曲解为“逃避责任”。

群体对立煽动型:通过“米粉VS维权车主”“技术派VS营销派”等标签制造对立,评论区大量出现人身攻击与阴谋论,实质是为获取点击而非解决问题。

事件已导致SU7 Ultra订单退订率环比上升17%,部分准车主转向极氪001 FR、蔚来ET9等竞品。雷军个人微博的负面评论占比从3%骤增至29%,“营销大师”人设遭遇反噬。

小米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挑战,追求“赛道级”“纽北同款”等标签,却忽视用户日常场景的体验验证,工信部或将强化对“空气动力学”“智能驾驶”等术语的宣传规范,车企需提前自查话术合规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