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电车续航已达700、1000公里, 却仍有不少人青睐增程与插混, 原因揭晓!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6:36:44 浏览:37375

这两年,新能源车的续航,已经不能用“够用”来形容了。

动不动就是 CLTC 600公里起步,有些新车甚至标上了“续航1000公里”的标签。

再加上各种 800V快充、15分钟补电300公里 的技术,也基本把“充电焦虑”甩在了身后。

照理说,电车这么能跑,大家应该蜂拥而上才对。

可真实情况是——

不少人还是选择了增程车,甚至插混车型,它们的“销量增速”才特别猛。

这就奇怪了:

明明电车已经这么能跑了,为什么大家还在坚持“可油可电”呢?

在我看来,很核心的原因在于——“长续航的电车”目前还贵。

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真的买不起。

尤其是那些宣传“700公里+”“800V平台”的电车,听着确实香。

但你点开配置表看看,真正落地的价格,全都劝退。

这不是瞎说,你看现在市面上10万级的电车,都是什么情况:

像小鹏Mona M03、比亚迪元PLUS、秦L EV这些,续航大多只有400到500公里。

稍微好一点的版本,还得加钱上顶配。

而你要想要一台真正续航700公里以上、配800V快充、冬天也不掉链子的电车?

对不起,价格直接飙到20万+。

更别提小鹏G9、智界R7这类中大型SUV,续航超700公里的版本,落地轻松干到接近30万。

问题是,这些车虽然好,但离大多数家庭太远了。

所以你会发现:

很多人嘴上说“电车不错”,真正到掏钱那一刻,还是默默转身走向了更便宜、但更安心的“增程”或者“插混”。

这不是不想要,而是钱包不允许而已!

就算你咬咬牙,预算够了,真买下一辆高续航纯电。

问题也远远没结束——

因为现实是,电车依然很难做到“全场景都好用”。

在市区通勤,当然没问题。

每天几十公里,回家能充电,电车开起来又安静又顺滑,体验非常不错。

但一旦脱离这套“城市用车模板”,问题就开始暴露了。

最典型的就是——跑长途。

开增程/插混,你从来不会考虑“去哪加油、加多久”;

但开电车呢?一旦出于偏远地区,就不得不考虑充电的问题。

尤其是假期高速,那叫一个真实:

找到了充电桩,结果排了十几辆车;排到了,又发现功率只有60kW;

充着充着,又跳枪……

你会发现,不是电车不行,而是它很容易“掉链子”。

在多数家庭眼里,一台车就得能应付所有情况:

上班代步得方便,周末得能出城,逢年过节还能回趟老家。

但电车一旦脱离城市,适配性就明显打折。

这才是很多人看着续航700公里,也犹豫不决的真正原因。

不是看不起电车,是知道电车还做不到“随叫随到、去哪都放心”。

更现实的问题是,就算以上这些问题,放在2025年已经不是问题。

但很多人,还是过不了“内心这关”。

譬如数据显示,全国目前已有超过360万根公共充电桩,是加油站的几十倍。

按这个密度,其实很难遇到充不上电的情况。

真遇上节假日排队,只要你不是非在服务区死等,下个高速、方圆几公里一定能找到桩。

但问题是——你说得再清楚,很多人还是不信。

他们脑子里还停留在三年前:充电难、掉电快、跑远了容易趴窝。

哪怕现实早变了,但心里的那道坎,还是过不去。

他们不是没见过数据,也不是不懂技术,就是“过不了那道心理防线”:

怕电车,万一没电怎么办?

怕临时去趟远方,电车没电会不会心慌?

怕手机App说能跑500公里,我敢真信它能跑500km吗?

这些声音没写在购车手册上,却写在很多人心里。

所以你会发现,哪怕数据再好看、补能再先进——

很多人最终还是选了“电驱+油兜底”的增程/插混车。

不是因为它多优秀,而是它刚好击中了人类那种最本能的焦虑:我想要一个确定的底线。

总的来看就是,电车确实越来越强了。

但从“技术领先”到“真正替代”,中间还隔着一层现实:价格、场景、还有人心。

哪怕续航干到了700公里、快充进步到15分钟一充——

可只要用户一想到“万一不够怎么办”,心里就还是没底。

而增程和插混的存在,就是为了填补这个“不安感”。

也许它们不是终点,但在今天,它们恰好是最符合大多数人,心理预期的“中间地带”。

你不能嘲笑人们不够大胆,毕竟——买车这事,从来都不只是技术选择,更是心理博弈,不是吗?胖东来团队内部矛盾升级,于东来称或考虑辞职,高管公开致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