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转自:法治日报
◎文《法人》杂志全媒体记者岳雷见习记者李辽
智行破局
从车门到电池,从本土到海外,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正面临技术、安全与规则的三大挑战——隐藏式门把手的尴尬、动力电池的爆燃、海外专利池的围困,当行业从“速度崇拜”转向“质量觉醒”,如何平衡创新冲动与安全底线?答案藏于对本质的回归:安全不是营销话术,而是生命红线;创新不是炫技表演,而是对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应答;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,则揭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应与规则共舞。三者的交织,映射出唯有将安全基因融入技术血脉,以用户为本重构创新逻辑,用规则意识护航全球知识产权布局,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方能真正实现蜕变。
前不久,比亚迪接连收到德国法院传票——Avanci专利池成员SolIP和IPBridge先后发起诉讼,直指其通信技术专利侵权。事实上这并非个案,近年来,中国车企海外市场的知识产权纠纷不断。
“专利侵权、商标抢注、商业秘密泄露、权属纠纷······这些风险如同潜伏的‘暗礁’,遍布中国车企境外参展、产品出口、海外合作、技术许可等每一个环节。”近日,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军雷在接受《法人》记者采访时,道出了行业的隐忧,“随着中国汽车‘出海’步伐的不断加快,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其‘走出去’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。”
成本黑洞与防御真空
“过去,中国车企‘出海’常陷入商标侵权纠纷,但随着产业向智能制造升级,专利纠纷已然成为横亘在全球化道路上的拦路虎。”IEEE自动驾驶和电动车技术委员会委员裴颖说。
起诉中国汽车企业的SolIP并非传统汽车制造商,而是一家专利运营公司,也是Avanci专利池的专利权人之一。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冯韵钤解释道:“汽车专利池是众多汽车领域相关专利权人把各自的专利汇聚在一起,形成一个专利集合或联盟,进行统一管理与运营。加入专利池的企业,可以抱团向其他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获利。”
北京智燃律师事务所律师易吉灵介绍,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车企加入了Avanci专利池,但中国车企普遍抱有疑虑,“他们认为,一辆汽车上万个零部件,逐一去研究是否应该缴纳专利许可费并不现实,毕竟车企已经支付了零部件采购费用,专利许可和缴费应该由零部件供应商去操心。即便缴纳许可费,计费基数应以通信设备价格为准,而非整车价格。而两者间的价差显然是巨大的”。
海外专利布局的“烧钱”程度超乎想象。万慧达知识产权合伙人蒋宇星算了一笔账:“国内申请一个专利成本在5000元至12000元,若要获得欧洲授权,单个专利费用直接飙升至数万元,使许多车企在海外专利布局上并不积极。”这导致了尴尬局面的产生——从数量上看,中国的头部车企海外专利总量仅为丰田的1/5,在欧美核心市场的防御性专利储备较少,难以有效应对全球化竞争中的专利诉讼风险。
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与组织执行副总经理刘懿艳曾在202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通过对2018年至2023年的数据观察分析发现,中国车企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,占比80%以上;海外专利主要聚集于亚洲、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,在国际专利布局上相对滞后。
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说:“受专利地域性影响,一方面,中国企业的国内专利无法直接覆盖海外市场,需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或直接申请目标国专利。如果企业没有提前在目标国布局关键专利,可能会导致技术被当地企业反向规避或抢先注册。”
王军雷认为,中国车企在海外核心专利布局不够系统,重点市场和高风险领域覆盖不足,“标准必要专利相关的风险迅速上升。这类专利因被纳入国际标准而具备强制实施性,权利人常借此发起诉讼施压”。在之前提到的专利诉讼案中,涉及的两件专利正是标准必要专利。“多数中国车企在应对此类复杂法律框架和谈判机制时仍较为被动,缺乏应诉经验和谈判筹码。”
“只要车辆搭载4G以上通信设备,几乎无法规避该标准必要专利。”易吉灵形象比喻,“车辆像是一个大号手机,随时随地会有通信需求,如打电话、导航、访问在线影音等。而路上行驶的车辆多,相互干扰也大。SolIP的两件专利技术就是帮助车辆在与基站通信时区分不同的发送方,避免频道拥堵,提高通信效率和降低相互干扰。”
对此,苟博程称,“即便某车企手握3万余项国际授权专利,却未在该领域形成有效专利防御,面对Avanci开出的单台车20美元至32美元的4G/5G专利许可费,因缺乏交叉授权筹码,也只能被迫接受单边费率”。
供应链环节的“连带责任”更让风险防不胜防。2024年年底,小鹏汽车因供应商钢材专利问题,在欧洲被安赛乐米塔尔集团连主机厂带经销商一并起诉。尽管小鹏迅速启动合规核查,但这场风波已然敲响警钟:在全球化浪潮中,中国车企不仅要锻造自身的专利“铠甲”,更需编织覆盖全产业链的知识产权防护网。
从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
为何欧洲会成为中国车企的“专利诉讼重灾区”?
王军雷分析:“欧洲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,法院高效的审理节奏与强大的执行力,让这里成为权利人维权的首选战场。同时,法院判令禁售产品的可能性高,诉讼的商业威慑力强。”蒋宇星补充说:“在欧洲,一审就能执行禁令,短短一年多就能出结果,这种‘闪电战’式的诉讼策略,常常打得被告措手不及,不得不选择和解。”
欧洲的“专利火力”还体现在资源高度集中。王军雷称,诺基亚、爱立信等无线通信和智能网联领域的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扎堆于此,再加上欧洲统一专利法院的成立,让专利诉讼的“杀伤力”成倍放大。一家车企被诉,往往会牵连上下游合作伙伴,甚至直接切断苦心经营的欧洲市场销售渠道,多年的品牌建设也可能毁于一旦。
苟博程列出目前车企出海的三大专利痛点:首先是标准必要专利领域的技术垄断。“在车载通信、车联网等核心技术上,欧美日企业早已筑起高墙。就拿5GC-V2X车载通信模块来说,它必须遵循3GPP国际标准,可能涉及高通、爱立信、诺基亚等企业的标准必要专利;就连充电接口、快充技术等细分领域,也处处是专利壁垒。”其次,防御性专利储备不足。“欧美市场对新能源车的碳排放标准、电池安全认证以及智能驾驶系统法规的要求不断升级,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,而中国车企在核心市场的专利布局仍停留在传统技术领域,面对诉讼时,常常陷入被动。”最后,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缺失。“多数车企只盯着竞争对手,却忽视了专利运营机构的‘暗箭’。目前超过60%的专利诉讼因为缺乏预警而仓促应战。”
王军雷认为,这给中国车企带来三重启示:出海不是简单的商业扩张,而是一场必须提前谋划的法律战役,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应成为市场拓展的“前置关卡”;在产品出口前,务必开展全面的FTO(自由实施调查)检索,将侵权风险扼杀在摇篮里;同时,还要强化供应链的知识产权协同管理,建立统一的应诉与授权策略,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合规屏障,避免因单点漏洞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“近年的诉讼,折射出国际专利许可模式的演变。”王军雷指出,如今的专利许可已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平台化作战”。“专利池的兴起,让权利人拧成一股绳,集体议价能力直线上升,使被许可方面临更高的谈判门槛和合规压力。”对此,他建议,中国车企在关键技术领域加速专利布局,尤其要在V2X通信、车载芯片、AI算法等前沿赛道抢占高地;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知识产权政策制定,争取在全球规则演进中占据更多制度话语权;打造一支懂技术、精法律、擅谈判的知识产权团队,系统提升专利许可、应诉谈判和国际合规的综合能力,在与国际专利池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。
“被起诉恰恰说明我们做得好。曾经,日韩车企也经历过这样的成长之痛。”蒋宇星强调“被起诉并打赢才有意义”:这需要车企练好“内功”,对自身技术有清醒认知,杜绝侥幸心理;通过技术改进争取交叉许可,降低成本;要持续创新,用自己的专利武器打破被动局面。
他总结道:“应对专利纠纷其实就6个字——不惹事,不怕事。”不惹事,就是提前布局海外专利,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,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防护网;不怕事,意味着敢于接招,通过反诉、专利无效等手段掌握谈判筹码,因为越是难啃的对手,越可能在利益驱动下给出和解条件。
中国企业是否可以发起并主导建立本国的专利池?答案是非常有必要。王军雷分析,目前成功专利池的定价权大多被外国所掌控,并没有考虑中国国情以及中国企业实际支付能力,部分参与国外专利池的中国公司在其中的话语权还比较弱,但我们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,包括专利储备,比如,蜂窝无线通信、动力电池、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等领域,完全有条件建立自我为主的专利池。通过产业联盟整合优势专利,既能考虑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实际许可费支付能力,又考虑到创新获得合理的回报,也能在国际谈判中以更强大的姿态发声。这或许正是中国车企从“专利被动挨打”走向“规则制定者”的关键一步。
从点状防御走向体系构建
除了专利纠纷,看似与技术无关的商标也成为企业海外布局的“隐形雷区”。蔚来汽车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标监测网络,但仍在2020年遭遇“突袭”。一家阿联酋企业抢先在第12类汽车商品上注册了蔚来的核心商标,甚至连公司域名也一并收入囊中。“这事给很多布局海外的车企敲响了警钟。”苟博程介绍,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商标审查相对宽松,且存在“未使用即撤销”的规则,这让车企的商标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轻易攻破。
可以想见,如果不是蔚来及时监测到抢注行为并夺回商标权,去年蔚来高调进军中东与北非市场、在阿布扎比开设首家品牌中心并启动交付的计划,恐怕会被扼杀在摇篮里。因此,苟博程建议,车企应该提前布局,利用马德里体系或单一国家注册模式,将商标保护网覆盖核心市场与潜在市场;同时委托专业机构实时监控目标国商标公告,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起异议,把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。
如今,中国汽车“出海”正迎来知识产权战略升级的关键节点。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知识产权分会提出、中汽知识产权(广州)有限公司牵头起草的《汽车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,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份系统的海外知识产权“作战手册”。
王军雷说,未来,中国汽车企业应构建系统化的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战略,从点状防御走向体系构建。他称,《指南》明确提出了出海过程中常见的知识产权风险场景,并相应提出了应对建议措施,旨在帮助企业在产品研发、境外展会、海外合作、技术转让等关键环节中,系统识别风险、科学预判布局,切实提升“出海”合规能力与全球市场竞争力。
他建议,企业在技术层面围绕新能源汽车“三电”系统、自动驾驶、V2X通信、车载芯片、安全控制、智能座舱等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深度专利布局,既要有核心专利,也需布局外围防御型专利,提升整体技术壁垒;在操作层面,企业应建立“风险分级管理机制”,对不同国家和技术领域进行IP风险评分,结合市场规模、纠纷频度、专利密集度等因素分层制定防范策略。同时,建立“知识产权+法务+商务”三位一体的全球运营机制,整合内外部资源、加强动态监测、完善合规预案,将知识产权真正融入企业的全球经营战略中,实现从防御性保护向战略性运用的跃升。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
2025-05-22 01:52: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