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“如果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困在荒岛上,只能带一样东西,那一定是Segway平衡车。”这句略带调侃的段子,折射出Segway品牌在海外科技圈的独特地位。
沃兹尼亚克(左二)图源:网络
而如今,它的母公司九号公司(Segway-Ninebot)已从一家初创企业蜕变为全球短途交通领域的隐形冠军,2024年,这家中国科技企业以141.96亿元总营收、10.84亿元归母净利润的亮眼成绩,成为全球智能短交通领域的现象级品牌,其中海外市场贡献占比超40%,毛利率高达35.8%。
九号的崛起既是中国智造的缩影,更揭示了新消费时代品牌出海的深层逻辑。
图源:网络
平衡车里的“特斯拉革命”
2012年,两位北航毕业生高先生和王先生带着对机器人技术的执着,以平衡车为切口开启了创业之路。
2015年,九号公司获得小米、红杉、顺为等资本 8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,成为小米生态链成员。这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,也借助小米的渠道资源,快速铺开市场。
图源:天眼查
但真正改写行业格局的,是九号公司对行业鼻祖Segway的“蛇吞象”式收购……这场震动业界的交易不仅让九号获得 400 多项核心专利,更将Segway的销售网络收入囊中,为海外布局埋下伏笔。
图源:Segway-Ninebot官网
此后,九号公司以“技术迭代+场景洞察”的组合拳持续扩张:2016年推出首款智能滑板车,以轻量化设计和智能交互颠覆传统笨重的欧美产品;2020年推出全球首款无边界割草机器人Navimow,破解庭院场景痛点;2023年,其电动滑板车以2.99亿美元销售额登顶全球销冠,市占率超30%。
经过多年发展,九号公司从最初的平衡车业务起步,逐渐发展成为涵盖智能电动两轮车、电动平衡车、机器人以及移动储能电源等多种产品的智能科技公司,在全球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占据重要地位。
图源:Segway-Ninebot官网
短途交通的“黄金十年”
九号公司的爆发式增长,与全球电动滑板市场展现出的“长周期红利”密不可分。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报告,电动滑板市场(含滑板车、电动滑板等品类)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67.3亿美元跃升至2033年的550.1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8.3%。
而当前行业CR5(前五名企业市占率)超过70%,呈现出“需求持续攀升,供给端却向头部高度集中”的独特格局。
这种结构性机遇,为九号这类技术储备深厚的企业创造了“滚雪球式增长”的空间。
图源: Research and Markets
从流量到品牌的“生态战”
海外市场其实并不缺产品,真正稀缺的是对产品的了解和认知,九号公司正是意识到建立消费者品牌认知的重要性,将内容营销作为突破海外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。
-TikTok:账号矩阵与达人共创
“当我们服务全球用户的时候,我们会去思考当地用户到底喜欢什么。不能说一款产品在中国卖、在欧洲卖、在美国卖是一样的。”
正如九号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说的这样,为了深刻洞察到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喜好偏向,他们在TikTok上针对不同地区建立了多个垂直账号矩阵。
图源:TikTok
例如,@segwayninebotrussia(2.35万粉丝)以俄语内容主推电动滑板车,结合莫斯科地铁通勤场景打造“城市轻出行”话题;@segwaypowersports(17.46万粉丝)则专注北美市场,通过全地形车越野视频吸引户外爱好者……
这种“一国一策”的运营模式,既统一了品牌调性,又精准匹配了地域需求。
图源:TikTok
除了官方账号矩阵之外,九号还与许多科技博主、户外达人及生活方式类KOL展开合作,通过差异化内容强化用户认知,树立品牌形象。
例如,以专业测评为主的TikTok达人Caden Teneycke,他主推的产品为Segway平衡车。作为侏儒症患者,Caden将产品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使用中,几乎可以在每条视频都看见平衡车的影子,这种真实且贴近生活的分享方式,不但能引发情感共鸣,还可以为品牌树立起独特且实用的形象。
图源:TikTok
-YouTube:技术深挖与长尾传播
在长视频领域,九号公司将YouTube作为产品力展示的核心阵地,与TikTok相似都是通过测评类视频来建立品牌专业化的形象。
例如,科技频道Janquet发布的视频《Segway Battle: These Results SURPRISED Me! (ZT3 Pro vs Max G3 vs GT3)》,对三款热门电动滑板车进行全方位对比,涵盖尺寸、离地间隙、续航等关键指标。
该视频以“结果令人惊讶”为看点宣发,最终播放量达到了2.6万次,评论区涌现大量用户自发讨论,为潜在消费者提供了直观的决策参考。
图源:YouTube
中国制造的“下一站”
九号的故事,印证了一个趋势,当传统制造业还在依赖成本优势时,新一代出海者已转向了“技术+品牌”双轮驱动。如今,出海不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,而是要在产品创新、渠道适配、内容运营等环节实现“基因重组”。
正如那句“与其更好,不如不同;与其泛泛,不如聚焦。”,当中国制造从“性价比”走向“心价比”,海外市场的星辰大海,或许才刚刚揭开帷幕。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
2025-05-22 03:47:37